【水上芭蕾】香港韻律泳的節拍,為了訓練一周轉3場

香港韻律泳
撰文:Rebecca Leung | 原文:楊宇翹 @ HK01

在每個界別,總有些名字,街知巷聞。
但有些人,名字不大,做的事情亦不普遍;在香港體壇一樣,惟他們看不見非不存在。
這些名字,卻值得香港人一一記住。

韻律泳隊現一星期3日分別在九龍公園、維多利亞公園、灣仔泳池訓練,期間並有公眾觀看。(龔慧攝)

「12345678」、「第二個8拍要開始」、「第4個要轉」,我以為自己身處音樂室。

張開眼,幾雙腿在水中穿插,揚手揮拳間水花四濺,此刻的游泳館除了氯氣味,更散發陣陣青春又優雅的芬芳。「做好一個動作要3年。長大後要工作,很難擠時間練,所以我們一班仍是學生。」曹文懿(Nora)道出香港韻律泳的賞味期限。不過縱使人人有心有力為夢想奮鬥,此地受土地問題困擾多時,單憑「信任、團結、希望」亦未必順利解決。如香港韻律泳隊,就算2013年維園新設多用途池,她們能分的一杯羹也無幾。教練謝詠詩坦言:「肯花心機練的人在,進步也顯著,但一星期僅得4小時專業訓練,我們生存得好辛苦。」

在香港,要解決問題,有時候非靠一班人,靠的是一些硬件。

(龔慧攝)
(龔慧攝)
韻律泳難學難精   「做好一個動作要3年」

談到韻律泳,大眾聯想到的也許只有4年一次的奧運和入水不溶的妝容,「還有些人會問『夾住個鼻係咪好痛』」,Nora笑道。2014年,她們以第6名完成仁川亞運,去年中亦曾於澳門分齡賽勇奪8銀6銅,年底更出戰亞洲賽,香港韻律泳隊,確實一直默默努力。Nora小學三年級接觸「水上芭蕾」,中一開始為港隊效力,21歲的她是隊中老臣子之一,13年來見證此運動在香港的變化。「我們有進步,參與人數日漸增加,但社會關注度感覺沒有太大分別。」小妮子坦言,相比游泳,韻律泳成績未算標青,別人不留意亦情有可原。不過縱使獲外界報導,内容和觀眾着眼點亦偏離運動的本質:「接受過不同訪問,之後外界對韻律泳會有少許迴響,但感覺別人留意的卻是我們的樣貌、身形、裝扮。其實韻律泳有其他方面值得關注,我們要做好一個動作,要練3年。」韻律泳難學難精,從小開始壓腿拉筋,花幾年才領略基本,「水上芭蕾」也許實際是「水上體操」。「我們要懂游水,對體能和心肺亦有要求,更要懂跳舞和有音樂感。其實在水中每一刻都十分吃力,但一定要保持笑容,動作自如。」Nora笑着補充。

(龔慧攝)
韻律泳難學難精,從小開始壓腿拉筋,花幾年才領略基本。(龔慧攝)
(龔慧攝)
維園多用途泳池 每周僅供韻律泳訓練4小時

縱使要求有別其他運動,對於眼前一班女生,香港韻律泳最大阻力卻與普羅體育面對的無異。「場地少,訓練時間不足,成績和練習永遠相輔相成。」教練謝詠詩表示無奈。韻律泳隊如今每周訓練3天,九龍公園、維多利亞公園、灣仔泳池,隊員及器材一周三行,拉筋、壓腿、水上模仿……2小時的訓練,僅得一半時間落水。就連澳門都有奧林匹克游泳館的韻律泳專場(又稱花樣游泳),謝教練直言香港的發展,因為硬件問題而變得緩慢:「如有一個地方給我們,偏離市區也不緊要,起碼找車接送隊員,比找場地易得多。要放音樂和打拍子,又怕騷擾到其他泳客,但我們又要備戰出賽,教我有什麼辦法?」2013年,耗資8億興建的維園泳館啟用,內裏的多用途泳池最適合韻律泳。「對,好合適,但我們獲分幾多使用時間?」謝教練指,韻律泳隊只得2日維園訓練,「多用途泳池興建之初,說會供韻律泳使用,但最後只提供每次2小時、一星期僅得4小時的專業訓練,讓我們生存得好辛苦。」還是香港的老問題(土地問題),除了謝教練,相信大家同樣「諗極都諗唔掂」。

(龔慧攝)
要3年才可做好一個動作,可想而知她們花了多久才學懂這動作。(龔慧攝)
(龔慧攝)

場地不足,牽連多大?「場地少,我們的訓練時間未必最理想,往往是傍晚6至8時,試問打工的怎能在這時間出現?就算6時下班,趕來了,都只能練一會……」教練說道。不過,若要堅持,就得想辦法,將近大學畢業的Nora說,雖然前程未定,但將盡力延長韻律泳生涯:「長大後要工作,很難擠出時間練習,所以我們仍是學生。我希望繼續升學,這樣才能繼續練韻律泳。」香港玩法,就是這樣。

(龔慧攝)
(龔慧攝)
21歲的Nora中一開始為港隊效力,至今已是隊中老臣子之一。(龔慧攝)
潘芷蕎 (右)及川副遙 (左)是隊中最細的成員,她們現年15歲。(龔慧攝)
(龔慧攝)